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之路

28-365365体育在线   发布时间:2009年05月08日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

汪根生
 
    上十岭垦殖场是一个集工、农、林、牧、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垦企业。全场4500多农工。拥有山林6万亩,耕地3100亩,精养水面1200亩,活立木蓄积量50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85%,高出全省26个百分点,为国家重点生态林示范区。该场以发展瘦肉型生猪为重点,积极壮大牧业公司,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年出栏生猪已达14万头,为全省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。继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“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”后,2004年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“全省绿色食品试验场”、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“全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”“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”,2008年被农业部评定为“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”,同年还被列为“全国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”。
 
    近些年来,该场充分利用猪多肥多的有利条件,通过全面普及沼气使用技术,将沼肥充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,推动了“猪—沼—果”(林、棉、鱼)种养模式,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体系。目前,已成功实施了千亩早熟梨、千亩优质板栗和无核柿、千亩丰产毛竹林、千亩渔业基地、两千亩国家级珍稀树种采培基地、两千亩优质棉等六大基地建设。多年的生产实践中,这种以生猪养殖为重点,以山林、棉田、水面、庭院为依托,以沼气为纽带,联动种养业发展的“猪—沼—果”(林、棉、渔)模式,使上十岭逐步走上了生态、循环、持续的发展轨道,有效实现了资源反馈利用,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和职工的增收。统计表明,二OO八全场年总产值2.45亿元中农业产值占1.8亿元,其中的90%来源于循环农业。循环农业的发展使农户年平均增收2700元,户均收入19500元左右。
 
    一、改变耕作方式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
 
    上十岭垦殖场地处丘陵山区,其结构为八山一水半分田,半分道路和庄园,土地贫瘠,自然灌溉条件差,坡地、望天田占耕地面积45%左右,此类土地在1996年以前以种植水稻、棉花为主,投入大而收益小,亩产值均在800元以下,为了改变传统耕作方式,增加职工收入,总场领导着眼于牧业公司猪多肥多的有利条件,从1996年底开始,将牧业公司农业综合组所属近百亩山坡地作为板栗种植示范基地,连续6年对果园基肥、提苗肥、保花肥、壮果肥施用猪粪、沼液,不掺合使用任何化肥,亩产板栗330公斤,亩产值1650元,与种植水稻或棉花相比,每亩纯收入分别增加630元和280元。据综合数据分析,建同样规模施用猪肥比施用化肥的果园,自栽植、定型、挂果到盛果期,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3.6万元左右,且避免了使用化肥遇天干旱易挥发、遇阴雨易流失的弊端,改良了土壤结构,有利于果树对养分的吸收,由于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肥料,板栗有害物残留量极低。
 
    有了建板栗园的经验,总场领导审时度势,组织专人对全场山坡地、低产田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土壤成份酸碱度分析,对全场所属耕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,合理开发利用土地,大力实施果业兴农战略,在芦山、芦丰、东桥、杨滩等生产队沙洲地新建千亩板栗基地,在西湾、红岭、黄树等农业综合开发组建立千亩早熟梨基地,自流灌溉和两千亩高产田全部种植棉花,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 
    二、资源循环利用,生态农业走出新路
 
    上十岭牧业公司拥有8条现代化生猪生产线,建立了生猪质量安全追溯系统,是“全省AAA标准化管理企业”,年出栏商品猪14万头,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,2008年9月被农业部授予为全国现代养殖示范场。在此基础上,企业实行“公司+农户”的生产模式,为农户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一条龙服务,辐射带动农场职工和周边八千多户。有了龙头企业的支撑,解除了养猪户的后顾之忧,周边农民和农场职工纷纷办起了自家猪场。实现了“一企带万户”的良好局面。猪多肥多,污染也多,如何长足发展,上十岭采取了“猪粪产气,沼气煮饭、沼液喂猪、沼渣肥果”,这是上十岭养猪户一种很普遍的家庭经济模式,为了实现多样化立体发展,总场在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,逐步建立了“猪—沼—果” “猪—沼—渔” “猪—沼—林”等基地,不断延长产业链,大大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,既保护了环境,又降低了农民低生产成本,为农户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。场内很多农户受益于沼气生态循环模式,用他们的话说:“沼气是个宝,我们利用猪粪生产沼气,沼气用来烧水煮饭点灯,沼渣沼液用来给果树、菜地施肥,形成了良性循环,每年光节约电费、化肥、饲料等款项就3000多元”。近些年上十岭垦殖场,先后投资650多万元,建有五个共1000立方米的大沼气池和700个家庭沼气池,全场有80%人口使用这种安全清洁的生态能源。调查显示,上十岭垦殖场年产沼气113万立方米,折合6780吨标准煤,并增加有机肥2.8万吨。
 
    该场还着力培养了一批养殖大户、果业大户、种棉大户、养鱼大户等,形成了果业、林业、棉业、渔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。早熟梨种植大户汪曙光2003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,看准“猪—沼—果”生产模式,果断承包了三百多亩山坡地,在果业开发领导小组的技术指导下,全部施用猪粪沼肥,目前他所承包的荒坡地已是果园茂盛,果实累累。养猪大户朱含兵针对当前生猪行情的不断走底,仍喜滋滋地说:“虽然行情不是很好,目前为止,我们销售收入已达40多万元,但果园规模的不断扩大,猪粪有了去处,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”。果业(林业、棉业、渔业)的发展壮大,有效地解决了生猪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,从而推动了生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,为循环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肥源,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清洁沼气能源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统一,为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、企业增效、职工增收拓宽了发展空间,由于产业链的延伸,上十岭垦殖场一年四季花果飘香,“一片果(一畦菜)、一栏猪、一口沼气池、一户小康家”的生态美景尽收眼底。
 
    三、更新观念,促进循环农业建设
 
    上十岭垦殖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,以耕地规模扩张为基础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的途径狭窄,场情决定了上十岭垦殖场不能采取高消耗、高投入的农业发展模式。近年来,上十岭垦殖场发挥养猪产业的优势,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方向,致力于农业发展和农场生态相协调,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、农场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路子。
生态循环农业是一个新事物,农工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者,提高他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能力,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。从2005年起,上十岭垦殖场采取多种形式对农工大力开展培训,向农工灌输生态、循环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观念,引导他们自觉遵循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规范和生产技术标准。迄今全场95%以上的农工都参加了较正规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,场领导根据“猪—沼—果(林、棉、渔)”生产发展要求,围绕生猪、种果植棉等特色产业,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资料,免费发放到农工手中。
 
    上十岭垦殖场将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方向,成为江西农垦独树一帜的生态农庄,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,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。
 
    首先,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无论是养殖业、种植业,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,尤其是生猪养殖受疫病影响很大,没有一定的养猪技术作保障,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脱节。其次,猪、沼、果(林、棉、渔)三者之间须进一步优化。猪场与基地距离的远近,不同程度决定着生产成本的高低,两者距离比较近,可以把沼肥施用到农业生产当中,倘若较远,或肥源过剩、运输困难的情况下,就有待于进一步研发猪粪利用方式,如做成颗粒状,有利于库存和运输。第三,需要政策的扶持。近年来,生猪行业市场行情跌宕起伏,加上受疫病的影响,养殖风险极大,林果业也面临果贱伤农的局面,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,甚至出现毁园退耕的不正常现象。这就需要优惠的政策倾斜,坚定他们发展生猪生产及林果业的信心,循环农业的发展才有完整稳固的产业链基础。
 
    上十岭垦殖场推广应用“猪—沼—果”(棉、林、渔)生产模式近十年,为全场企业增效,农工增收找到一条新途径,为农垦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实践证明,大力发展循环农业,建设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可持续和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,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、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。(作者系市人大代表、上十岭垦殖场党委书记)